有了大數據的驅動,智慧養老模式在面對新形勢下的養老難題時,就會變得更加精準化,得益于大數據的加持,養老模式從過去的小數據分析向大數據的治理轉變。這樣的轉變涉及新公共服務、多中心治理、精準化治理、區塊鏈技術等理論,具體體現在“精準預警”、“精準關懷”、“精準醫療”和“精準救護”等多個方面。
一、數據采集精準化
大數據是智慧養老得以“精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大數據,也就沒有“精準”可言。只有盡可能掌握每個個體更多維度的主觀和客觀數據,才能不斷加深對個體的認識,從而實現“精準養老”。因此,數據采集的精準化是養老精準化的關鍵所在。
第一、利用端產品采集用戶行為數據。
無論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還是機構養老,依托于物聯網的端產品普及至關重要。這里的端產品主要包括智能家居(智能電視、智能冰箱、智能空調、智能衣櫥等)及可穿戴醫療設備(智能手表、智能血糖儀、智能心電檢測儀等)。這些端產品能夠全周期、全方位感知老年人多項生理指標和行為數據,包括血壓、血糖、步態、眼動、睡眠模式、心率等。這些關于老年人身體狀況數據的長期連續性采集對于預防慢性病及突發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結合信息調查獲取主觀數據。
在注重客觀數據采集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主觀數據的優勢。精神層面的需求往往要通過主觀數據進行反映。政府、社區、養老機構、社工組織等要注重對主觀數據的獲取,充分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優勢,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形式得到信度和效度較高的主觀數據。
第三、制定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
經端產品和信息調查獲取的數據來自不同的節點,這些數據都將通過網絡匯總到云進行存儲運算,制定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統一的標準意味著統一的接口和結構化的數據,才能保證數據的多維度復合疊加。這樣不但減輕了云的計算負擔,而且有利于整個系統的升級改造。
二、需求分析精準化
第一、建立個性化電子檔案。
為每一位老人建立一份個性化電子檔案,檔案內容包括老人基本信息、社會關系、經濟狀況、學歷背景等。除此之外,電子檔案的內容還要包含老人所需的服務信息。服務信息是依靠“端”采集到的數據經“網”傳到“云”中進行處理、分析和挖掘得到的結果。
第二、構建個人需求動態監測模型。
個人的需求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用以揭示個人需求的數據也將隨之變化,同一個老人在患病前和患病后的各項需求可能會截然不同,數據層面的多個指標也會呈現巨大差異。這就意味著大數據的分析處理一旦明顯滯后于數據收集的時間點,就會使得云所評估得到的個人需求明顯滯后于此刻的更新需求。
三、服務供給精準化
在養老服務提供過程中,要堅持老年人的需求導向,嚴格按照精準分析得到的需求結果主動為老人對接服務。不同于以往的養老模式,大數據驅動的精準養老能在疾病預防、精神慰藉、安全預警等方面為老人提供“預先服務”。這些“預先服務”對標老年人未能自我發覺的隱藏需求,比如根據老年人近期多個生理指標的變化,結合人工智能評估和線上醫師遠程問診,提前發出某項疾病的健康提醒并進行醫療干預,防止突發性疾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打擊。
本文標題:智慧養老如何利用大數據
本文出處:http://m.818894.cn/news/news-zhengce/11543.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