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模式是解決老人養老中看病的困難,醫養結合,也就是醫中有養,養中有醫,將醫和養結合起來,創新了養老模式。在寧夏銀川市,醫養結合模式大致分為3種類型,一種是在養老機構內設置醫療服務的模式,一種是在醫療機構里開拓養老服務的模式,還有一種是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的模式。那么目前銀川市這三種模式發展情況如何?
一、養老機構增設醫療服務
田培蘭今年78歲,老伴王英貴患腦梗多年,兩人在西夏區隆光康養中心養老。“在這里很方便,小病不麻煩兒女,哪里不舒服,醫生給開藥、吊針,還可以做艾灸、推拿。”
田培蘭住的這家養老中心共有120張床位,入住率達到75%。記者在一樓門診部看到,面積約600平方米的門診部設有內科、外科、中醫科、放射科、心電圖室、輸液室等。“發現異常情況,樓下就能拍片子、做心電圖、彩超等。重大疾病可通過綠色通道,跟自治區人民醫院、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一對一快速轉診,最終確保老人的健康。”銀川隆光醫養居公司黨支部書記黃廷丁說。
二、醫療機構開拓養老服務有優勢
自治區人民醫院去年10月成立的老年醫養照護中心,屬于典型的在醫療機構開拓的養老服務模式。于先生的姥姥患有膽管癌,去年年底出院后就住在醫養照護中心。“治療的時候沒有辦法長期住院,也不會讓老人長期住在腫瘤科,所以老年醫養照護中心這樣一個地方就很好,環境讓人覺得安寧舒緩,也方便照顧老人。”于先生對記者說。
自治區人民醫院老年醫養照護中心目前有10張床位,已陸續接待了近30位老年人。該照護中心護士長馬春燕告訴記者,這里跟其他養老機構不同的是,主要解決老人在醫院醫療結束后的后續護理治療以及健康問題。“目前我們收治的對象主要有四類人群,第一類腫瘤的安寧療護和舒緩療護;第二類病情穩定康復期需要鍛煉的老人;第三類是全失能老人的照顧;第四類是有一些并發癥的患者,在家沒有辦法解決,就住在照護中心。”馬春燕說。
自治區人民醫院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具有很大的優勢,首先是有可以依靠的龐大醫療資源,其次護理的專業性和規范性也毋庸置疑。記者了解到,目前他們還承接一些居家延續護理服務,比如術后拆線和一些管路的護理等。
三、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遇瓶頸
位于興慶區景博路的中房幸福里屬于我市醫養結合的第三種模式——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這種模式與前兩種不同的是,養老院嵌入到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借力于基層的醫療資源,為老人提供服務。“二樓衛生室和我們養老機構是通的,有什么事情就很方便,比如健康咨詢、體檢、抽血化驗、做心電圖等,這些都沒啥問題。”中房幸福里事業部部長田曉琳對記者說,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一些患有慢性病或者小病的老人,不用再舟車勞頓去醫院看病。
田曉琳告訴記者,目前中房幸福里有50張床位,住了31位老人,其中能自理的老人有6位,失智失能老人有25位。“現在的困難就是我們是專業化的康養中心,招聘很多有資質的護士,但體現不了他們的專業性和價值,因為沒有醫生醫囑,許多護理方面的事情護士是不能做的,比如說老人下胃管,需要導尿的就無法實現,這樣老人也就不能真正得到醫療上的護理服務。”田曉琳說,“下一步我們想嘗試互聯網醫院,看能不能把瓶頸打開。”、
四、探索醫養結合發展新路
采訪中,田曉琳對記者說,他們現在在腫瘤患者護理、專業護理人員以及醫與養的有效銜接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欠缺。
“雖然說安寧療護給一些疼痛管理對癥支持治療,但是腫瘤患者后期非常痛苦,我們解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沒有完全將這種痛苦程度降到最低,這就是未來需要探討的問題。”馬春燕說。
“現在護理人員跟入住長者的比例是1∶0.8,成熟的護工人員比較缺,按照我們120張床位的計劃,護理人員還缺15位到20位。”黃廷丁對記者說。
據銀川市民政局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我市戶籍老年人口數為309897人,占戶籍總人口15.1%。記者從銀川市衛生健康委了解到,目前我市8家醫養結合機構都處于探索階段,“現在養老院建成了,但是怎么把養老和醫療相結合,在這方面我們還存在不足。”銀川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飛說。
醫養結合模式是一種新的養老模式,目前經營者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監管涉及民政、醫保、衛生等多個領域。“下一步,我們將把醫療和養老緊密結合,把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和第三方公司相結合,形成健康管理團隊,并對養老院進行建檔管理,打通醫療和養老信息,從而推動醫養結合的順利開展。”馬曉飛說。
本文標題:寧夏醫養結合,銀川醫養結合健康養老新模式
本文出處:http://m.818894.cn/news/news-zhengce/1152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