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是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過去的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合并而來,起步時間比較晚,從國發(2014)8號開始實施,到現在還不到8年的時間,政策宣傳不到位是導致農民朋友不愿意按照高檔標準繳費的根本原因。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是由國家、集體補助和個人繳費相結合的參保方式,在個人繳費的同時,國家根據個人繳費標準進行補助,在村集體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方,村集體經濟還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助。但目前大多數地方,由于村集體經濟發展不是很好,真正由村集體經濟給予補助的地方非常少。
目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最低為每年200元,最高的繳費標準是按照不高于當地靈活就業人員繳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標準確定的。除了每人每年最低200元的繳費標準以外,繳費檔次和標準的變更,每年由省級人社部門、財政部門、稅務部門聯合發布。
比如按照重慶市公布的2022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從2022年1月1日起,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每人每年繳費檔次為:一檔200元、二檔300元、三檔400元、四檔500元、五檔600元、六檔700元、七檔800元、八檔900元、九檔1000元、十檔1500元、十一檔2000元、十二檔3000元、十三檔4000元,由參保人員自愿選擇參保。
政府繳費補貼調整為:一檔40元、二檔50元、三檔60元、四檔70元、五檔80元、六檔90元、七檔100元、八檔110元、九檔120元、十檔130元、十一檔140元、十二檔160元、十三檔175元。
按照重慶市2022年的繳費標準規定,最低的檔次是每人每年繳費200元,財政補助為40元,最高的繳費檔次為每人每年4000元,財政補助我175元。從這個規定來看,個人繳費檔次越高的,政府的補貼也就會越高,今后領取的養老金也就會越高,那么為什么農民不愿意按照高檔標準繳納呢?
第一個原因是宣傳力度不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的宣傳,主要是由街道或是鄉鎮的社保服務機構負責,具體落實到村社干部和社區干部的頭上,但由于缺乏系統的培訓,農民不知道具體的繳費標準和補助標準,不知道多交了有哪些好處,能增加多少養老金等。
第二個原因是傳播渠道不暢通。目前很多政策都是在網上發布,需要進入當地人社部門的網站才能查詢到相關的信息,加上各地發布的信息有的不透明,有的不好找。年齡大一點的朋友使用的是老年手機,不是智能手機,使用智能手機的年輕人不關心居民養老保險。如果能通過漫畫,海報等方式印刷以后,發到社區、村組張貼效果可能更好。
第三個原因是擔心回報時間,意識有一定的問題。由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不和本人的繳費標準、繳費年限掛鉤,在一個省的范圍內都是一樣的,有差別的只是個人賬戶養老金部分,雖然個人繳費部分全部是個人所有,但農民不會算賬。
比如按照重慶市的規定,目前重慶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是125元,假如是每年繳費200元,政府每年補助40元,繳費15年個人賬戶余額為3600元,除以139,每月個人賬戶養老金為25.9元,加上基礎養老金的125元,每月領取養老金150.9元,每年領取1810.8元,不到兩年就收回自己的繳費成本,但每月150.9元達不到養老的目標。
如果按照重慶市的最高標準每年4000元來繳費,財政補助175元,繳費15年個人賬戶為62625元,除以139,每月個人賬戶養老金為450.54元,加上基礎養老金的125元,每月養老金為575.54元,再加上個人賬戶資金利息,每月養老金600元左右是沒有問題的。這個養老金水平,在重慶農村基本上能達到養老的目標。但回收期就比較長了,需要9年多才能收回自己繳納的成本。
綜上所述,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繳費中,農民不愿意按照高檔標準繳納,主要原因除了宣傳不夠以外,更重要的是養老意識不強,過分計較成本回收期。繳納養老保險的目標主要為了養老,只有按照高檔繳費才能真正達到養老的目標。
本文標題:農民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不愿按照高檔標準繳費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出處:http://m.818894.cn/news/news-shenghuo/23217.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